🎉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站点,这里是我日常总结和项目展示
LogoWikipie
用户研究

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

可用性测试是一种通过观察真实用户完成任务来评估产品界面易用性的研究方法。它通常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反复进行,从原型到上线都可以使用。具体而言,可用性测试会招募与目标用户群体匹配的测试者,让他们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执行预先设计好的任务,记录其操作过程、碰到的问题和完成情况,从而发现界面设计的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团队能够及时获取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反馈,为后续迭代改进提供依据。

操作步骤

1.明确目标和任务

确定测试的核心目标(如查找信息、完成购买),并为用户设计清晰的任务场景。任务应该真实可靠,与产品实际使用情境高度契合。确保任务涵盖核心功能,以便发现关键可用性问题。

2.选取测试用户

选择5~10名代表性用户进行测试,研究表明测试5名用户即可发现约85%的主要问题​。因为每个用户都会发现新的问题,几个小型测试往往比一次大型测试更有效。测试者需符合目标用户的画像特征,如年龄、经验、使用习惯等。

3.准备测试环境

搭建测试所需的设备和软件环境,包括被测试的产品原型或功能版本、录像录屏工具、录音、观察记录表等。确保环境无干扰,测试者能自然使用产品。为模拟真实使用场景,可使用实验室、线上远程或现场环境进行测试。

4.编写测试脚本

准备测试说明和引导语,引导用户从自然状态开始。介绍测试目的但避免提示解决方案。测试脚本应包含任务说明、完成标准、模拟情境等,不透露正确答案或操作步骤。常见流程:测试者自我介绍→热身问题→执行任务→事后访谈反馈。

5.执行测试

由研究者进行现场或远程观察,记录用户操作路径、语音反馈、面部表情等。遵循“思考发声”原则,鼓励用户在操作时大声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研究者一般不干预执行过程,除非测试者完全卡住时才提供最小帮助以继续测试。

6.分析报告

整理录像、笔记,对每个任务进行定性分析,列出用户遇到的障碍与错误。统计常见问题,区分轻重缓急。可使用表格或可视化呈现问题频率与严重度。最后撰写测试报告,提出具体优化建议,并给出优先级排序,供产品和设计团队参考。

i2q

可用性测试并不一定需要大规模的参与者研究。正如尼尔森研究所所示,使用5名左右的测试用户就能发现大部分的界面可用性问题。图示展示了随着测试用户数量增加,发现问题数量递减的规律。在实践中,建议分多轮、小批量进行测试,每轮根据反馈快速优化设计,再进行下一轮测试,以持续迭代改进产品。

注意事项

  • 选择真实用户: 确保测试参与者符合目标用户画像,使用经验、技术水平等与目标群体一致。避免使用团队内部人员或熟悉产品的用户,否则可能忽略真实用户的困惑。
  • 测试准备充分: 严谨设计任务,不要过多干预。测试题目要简练明晰,避免让用户直接说出想完成的操作。测试前进行小范围试点,验证任务是否可行,避免歧义。
  • 环境无干扰: 确保测试场地安静私密,减少外界干扰,使用户行为更自然。若在线上测试,应检查网络、设备稳定性。记录设备应确保低延迟,以便不遗漏用户反应。
  • 避免引导和偏见: 研究者不应提示正确答案或表现出情绪反应,也不要在测试过程中提出暗示性问题。避免使用诸如“正常情况下通常这么做”等表述,以免引导用户。
  • 尽早投入应用: 可用性测试应该尽早并频繁进行,不要等到产品开发完成才测试。早期低保真原型测试即可发现大部分交互问题,不断迭代能更有效节省成本​。

案例

以电商购物流程为例,一款购物网站在完成产品原型后,邀请多位用户完成“从首页搜索商品并加入购物车结算”的任务。

在测试中发现:部分用户在搜索结果页面找不到筛选功能,难以快速定位商品;结算页的默认支付方式不清晰,引起误解。这些问题都在后续迭代中得到优化,如突出筛选入口、优化支付方式描述。该测试过程还验证了“5用户原则”,前5位用户中发现了几乎所有的主要问题。最终报告对每个发现的问题都给出了改进方案,并按照严重程度排序,帮助团队明确优化重点。

参考资料

这篇内容有帮助吗?

On this page